艾灸温阳 取穴: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,约与肩平齐。 作用:温阳散寒。 操作:患者可采取坐姿或俯卧的体位,请家人点燃艾条,对准大椎穴进行回旋灸。施灸者将艾条对准大椎穴,并距离皮肤2~3厘米左右,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。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,一般每穴灸10~15分钟,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。 艾灸祛湿 夏季多雨多湿季节,可常灸以下穴位以温胃祛湿。 取穴:足三里、阴陵泉、中脘、神阙。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,膝盖前下方凹陷处的犊鼻穴下3寸,距胫骨前缘一横指。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,当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,当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。 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上4寸。 神阙穴在脐中部,脐中央。 作用:温中散寒、健脾利湿、止呕止痛。 操作:患者可采取平卧和俯卧的体位,请家人点燃艾条,对准穴位进行回旋灸。施灸者将艾条对准穴位,并距离皮肤2~3厘米左右,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。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,一般每穴灸10~15分钟,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。 耐热较好的患者还可以采用隔姜灸的方法,以更好达到温中散寒的目的。 操作:将姜切成直径大约2~3厘米,厚约0.2~0.5厘米的薄片,中间以针刺数孔,然后将姜片置于相应的穴位处,再取适量艾绒做成柱状,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,至艾柱燃尽,可根据病情轻重程度每穴重复灸2~3壮。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。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|王海汝 责编|三道 审核|谢至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