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养生

道家养生丨夏季湿邪,艾灸这些穴位帮您护住阳气!

夏天,很多人会选择躲在冷气充足的室内,然而走到室外时又瞬间感受强烈的热流,冷热交替,温差极大,很容易引发感冒及周身酸痛,这种情况以肩颈部最常见。夏季也多雨多湿,湿邪困阻阳气,影响气血运行,也会出现暑湿


夏天,很多人会选择躲在冷气充足的室内,然而走到室外时又瞬间感受强烈的热流,冷热交替,温差极大,很容易引发感冒及周身酸痛,这种情况以肩颈部最常见。


夏季也多雨多湿,湿邪困阻阳气,影响气血运行,也会出现暑湿证等。中医所说的暑湿证,一般不会出现高热,仅有低热,常伴有头痛、身体酸懒、倦怠乏力等症状,出汗而热不退,口干却不想喝水,有些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。

对于以上情况,首先建议不要一味贪凉,空调温度调到25°C之上,当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,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,并适当按摩肩颈部。可用藿香正气水或香薷饮(香薷10克,白扁豆、厚朴各5克)散寒祛湿来解除。


夏季是最适合进行中医艾灸疗法的季节,夏天施灸不仅符合中医“冬病夏治”的理论,也可以起到很好保护阳气作用,阳气不足的朋友可以试试艾灸。




艾灸温阳


取穴:大椎穴

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,约与肩平齐。


作用:温阳散寒。


操作:患者可采取坐姿或俯卧的体位,请家人点燃艾条,对准大椎穴进行回旋灸。施灸者将艾条对准大椎穴,并距离皮肤2~3厘米左右,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。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,一般每穴灸10~15分钟,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。



艾灸祛湿


夏季多雨多湿季节,可常灸以下穴位以温胃祛湿。


取穴:足三里、阴陵泉、中脘、神阙。

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,膝盖前下方凹陷处的犊鼻穴下3寸,距胫骨前缘一横指。


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,当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,当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。


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上4寸。


图片

神阙穴在脐中部,脐中央。


作用:温中散寒、健脾利湿、止呕止痛。


操作:患者可采取平卧和俯卧的体位,请家人点燃艾条,对准穴位进行回旋灸。施灸者将艾条对准穴位,并距离皮肤2~3厘米左右,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。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,一般每穴灸10~15分钟,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。


耐热较好的患者还可以采用隔姜灸的方法,以更好达到温中散寒的目的。


操作:将姜切成直径大约2~3厘米,厚约0.2~0.5厘米的薄片,中间以针刺数孔,然后将姜片置于相应的穴位处,再取适量艾绒做成柱状,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,至艾柱燃尽,可根据病情轻重程度每穴重复灸2~3壮。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。



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

编辑|王海汝

责编|三道

审核|谢至开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

青城神山
祝君平安

相关证书:
  • 《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》编号:川(2022)0000075
  • 蜀ICP备19012779号-1
  • 运营支持:成都蜀乐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

版权所有 © 青城山道教协会 技术支持:成都爱达思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